“有个成语,运什么成风?”
“运斤成风。”
“斤是什么物件?”
“斤是斧子。《辞海》、《辞源》全是这么说的。”
虽然几乎所有的书,都将这个“斤”解释成斧子,但我说并不准确,古人说的斤,不是斧子。
你凭什么这样说?
咱们先看运斤成风的来历。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译过来就是,楚国郢都有个人将一滴石灰溅到了鼻尖上,这滴石灰如苍蝇翅膀一样薄。这个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斤,轻轻松松一斤下去,把石灰削个干净,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古人经常将“斧”、“斤”放在一起用,但斧子是斧子,斤是斤,并不是一码事儿。
《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汉书·贾谊传》:“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唐温庭筠《古意》诗:“散木无斧斤,纤茎得依托。”
按照最基本的逻辑,表示同一概念的名词性词语是不能并列在一起的,如不能说“楼与房子”、“土豆和马铃薯”、“妈妈及母亲”,古今中外都要遵守这一逻辑。而古代经常将“斧斤”并在一起,可见斧与斤并不是同一物。
《释名·释用器》:“斤,谨也。板广不可得削,又有节,则用此斤之,所以详谨,令平灭斧迹也。”《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这已经说得明白:木板太广,又有节子,就得用斤加工。用斤是用斧后的一道工序,是专门削平斧痕的。
王筠《说文句读·斤部》:“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锄相似,不与刀锯相似。”这进一步说清楚了斧与斤的区别:斧是直刃,斤是横刃。古代所说的斤,应该是指现在的锛子。
那位说了,你这人净咬文嚼字,斧子、锛子有什么不同?
斧子与锛子的区别至少有三:一、斧子个头小,锛子个儿大,个儿大掌握起来就不容易。过去有句话:驼裁缝,瘸木匠。裁缝工作时总弯着腰,天长日久,背就驼了;木匠用锛子时间长了,难免伤到自己的脚,老木匠脚有伤的就多。二、古代有用斧子做兵器的,金兀术就使把金雀开山斧,黑旋风李逵也手使两把大斧。是兵器就有人操练,操练多了就有套路,若是用于削鼻子尖准确程度也就高些。可看了这么些年书,就是没听说哪位使锛子上阵的,锛当不上兵器,就只能对付木头了,削鼻子就难了。三、斧子直刃,锛子横刃。以斧削鼻,可以从侧面下手。锛是横刃,削鼻子只能面对面,用锛子难多了——人的眼睛有个毛病,从正面测距离的准确远不如从侧面来的好。
这样一比,我们就看出来了,“运斤成风”也就是运锛子成风,运锛子成风,比运“斧”成风,难度大多了,看上去也精彩多了。
将“运斤成风”的“斤”解释为斧头,降低了匠石的技艺水平,故事的惊险程度也差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解释与事实不符。
“血气方刚”说的是中年人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现在的成语词典,一般把这个“方”解释为“开始”、“正”,说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这个“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明显,孔子说的“血气方刚”是指壮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孔子说的,“血气方刚”的“方”,不可能是“正”、“开始”的意思,而应该是“并”、“一起”的意思,因为“血气”不是壮年时才开始的。“方”在这里不是表示时间,而是表示范围的。“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全都强盛,而不是血气才开始强盛。整个成语意思应该是:人到了壮年,血和气全都达到了强盛。清人吴昌莹的《经词衍释》中说过“《论语》血气方刚。言血与气并刚也”。
《说文解字》“方,并船也”,这是“方”的原始义。《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时,黄盖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里的“方”意思就是并联,就是用了原始义。后来,东西并在一起,也称为“方”,《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并也”。《史记·苏秦列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这里的“方”与“比”同义,就是并列的意思。杨树达《词诠》“方”条:“表态副词,并也。”杨树达先生认为“方”与“并”古音相同,并举出了《尚书·微子》中的“小民方兴,相为敌雠”,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作为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范围的“并”这个意义,后来使用很少,而表示时间的“才”这个意义,使用较多。可能是这个原因,人们忽视了“方”表示“并”这一义项,而误解了“血气方刚”这个成语,认为“血气方刚”是“血气才刚”,而专用于年轻人了。
“血气方刚”本来是用于壮年人的,并不是用于年轻人的,可是,由于对“血气方刚”的“方”错误的理解,现在变成了年轻人的专利,反而没有壮年人的份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不要误解“不以为然”
人们经常误解,将“不以为然”与“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列为一组,视为同义词。
“不以为然”的“然”,意为“正确”。“不以为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认为正确,表示不同意。并不是“不当一回事”、“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对的。
《汉语大词典》对“不以为然”的解释是:“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对“不以为然”的解释是:“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请看下面的正确用例: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
虽是这样说,但是你这个考古的见解,却只是一个想象,恐怕真正的考古专家一定不以为然。(郭沫若《月蚀》)
(张献忠)心中不以为然,笑着骂道:“……老子从没有听说过成大事立大业的人还必须脸皮子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二十九章)
“你也担心鲁拉把他卖掉么?”巴曲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我看不会……”(高缨《云崖初暖》)
再看古代汉语中正确的用例:
宣和初,徽宗有意征辽,蔡元长、郑达夫不以为然。(宋王明清《挥麈后录》)
见他的行径如此,心里不以为然。(《二刻拍案惊奇》二十二)
另有一个成语“不以为意”,《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是一字之差,总是有人爱将这两个成语搞混。
“沉鱼落雁”的大转弯
现在,成语“沉鱼落雁”常和“羞花闭月”连用,是形容女人美丽的。意思是说,女子美丽得让鱼儿都沉入水下,让大雁都落下来,让美丽的花朵儿都羞得不好意思开放了,让月儿都躲藏了起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