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27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庖丁放下刀子说出了一套宰牛而不伤刀的道理,接着说:“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断句应该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为什么这样说?

  一、“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本是整齐、对称的句子。《庄子·外篇·田子方》中有:“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可见,“踌躇”与“四顾”是同义词。
  二、“踌躇”本意是犹豫不决,而“满志”是达到目的。犹豫不决同时又得意,这两种相对的情绪不应该同时出现。
  三、“提刀”、“善刀”是解牛的两个过程,“提刀”是将要开始,“善刀”是解牛结束。开始前,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这是说庖丁虽然技艺高超,但是一点儿不敢掉以轻心,他并不是上去就下刀,而是提刀观察,“四顾”周围,面对大牛也是“踌躇”的,也是要寻找最佳路径的。而“满志”达到目的后,将刀擦拭好,保存起来。

  四、这些话全是庖丁回答梁惠王的,“踌躇满志”就是“牛”。一个厨子,宰个牛就敢在大王面前“牛哄哄”,说自己“踌躇满志”,被宰的将是他自己。庖丁是不敢在大王面前“踌躇满志”的,实际上,人家一点儿也没“牛”,是断句断错了。
  五、解一回牛,庖丁就踌躇满志,庖丁吹牛,这样的人想要技艺高超也难。
  重新断句后,成了这样:“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翻译过来是:将要解牛时,提着刀站在那儿,因为解牛的事而环顾四周,小心翼翼,犹豫不决;任务完成后,还是小心翼翼地将刀保管起来。
  您看,这有多顺溜!

纸上谈兵,冤了赵括(1)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
  更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诗人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国之所以用赵括为将,是因为秦国用了反间计,秦人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可是,我们想想,秦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就把赵括端出来吧?如果赵括一点儿作为也没有,只是看了许多兵书,这反间计能成功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

  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抱薪救火”实是“抛薪救火”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不断侵吞东方六国,扩大自己的版图。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魏安釐王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又派军队攻打魏国,魏国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联军被杀十五万,最后还是被打败。魏将段干子提议割地向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的,就像抱薪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苏代的话见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一般理解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抱就是抱。这不是“引火烧身”吗?“薪不尽,火不灭”,这抱着薪的人不早烧死了吗?
  《康熙字典》“抱”字条说:“与‘抛’通,弃也,掷也。”“抛”字条下又曰:“或作‘抱’。”由此可见,成语“抱薪救火”原意当为抛薪救火也,就是向火势扔柴。“薪不尽,火不灭”,是说柴不扔完,火就烧不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