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抱儿鞭马南驰’也。”《汉书·李广传》也作“抱儿鞭马南驰”。“推堕”与“抱”是同义词,“抱儿鞭马南驰”,就是推下胡人少年打马向南跑。这“抱”就是“抛”。
《史记·三代世表》:“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
这是个著名的传说:姜嫄踩了一个大脚印,就怀有身孕,生下一个孩子。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没有父亲,脸面上不好看,就将孩子扔在道上,可是牛羊都不踩这孩子;姜嫄又把孩子扔到山里,山里人将他收养了;姜嫄又把孩子扔到水泽里,鸟儿们飞来用羽毛给孩子当被褥,给他叼来吃的东西。姜嫄感到惊奇,知道这个孩子不是凡人,将来会有天下,就养大了他。这个孩子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后稷。
“抱之山中”就是扔到山里,“抱”就是“抛”,与“弃”、“捐”是一个意思。
“土崩瓦解”不是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是个常用的成语,比喻的是崩溃了,彻底垮台了。许多人认为“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的原意,自然就是“土崩了,瓦碎了”。多数辞典就是这么解释的,《辞源》解释“土崩瓦解”说:“像土倒塌,瓦碎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这么解释对不对呢?不对。因为“土崩瓦解”不是“土崩了,瓦解了”,而是“房子倒塌了”。
正常情况下,是不存在“土倒塌”的问题的,要是说陡处的土倒塌了,多少还有一点儿垮台、崩溃的意思,可是“瓦碎裂”了,可就跟垮台、崩溃搭不上边儿了。古时那种瓦片并不大,以小瓦块的碎裂描述崩溃之势是远远不够的,是不恰当的。
“土崩瓦解”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总结秦的灭亡时说:“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秦国败坏,若屋宇崩溃,众瓦解散也。”张守节将“瓦解”释为“众瓦解散”,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很明显,“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是个比喻句,意思是说,由于秦国的弊病积累已经很久了,它的灭亡就像是房子倒塌一样。房子垮塌时,土墙倒了,房顶上本来排列有序的瓦片,忽地一下子全散开了,落到地上。这样的阵势,用于比喻秦国的灭亡才是合适的。
土崩瓦解是房子倒塌时的部分现象,土崩瓦解是房子倒塌的借代。“土崩瓦解”的原意,并不是像《辞源》解释的那样“像土倒塌,瓦碎裂”。
“人自为战”本不是各自作战
成语是固定了的语言,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特定含义,而这含义与它的出处常常是相差很远的,怕的就是有人用成语的意思阅读古代作品。“人自为战”就是一例。
现在,成语“人自为战”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各自单独作战或干事情,而它的原来意思根本就不是这样。
“人自为战”与成语“背水一战”出自同一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带了几万不大听指挥的兵远道攻打赵王歇,而赵王有兵二十余万,据井陉之险以逸待劳。战斗开始,韩信说灭了赵军再吃饭,就将一万人背水布阵。赵军见了韩信这等的阵势不禁哈哈大笑。可是战斗的结果却是韩信大胜,赵军大败。战后总结时,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讲,布阵应背后是山陵,前方是水泽,这回将军您却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灭了赵军后再吃饭,当时大伙全不服,可是最后咱们竟然打胜了,这是用的什么战术?”
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众将军这才全服了。
韩信这里说的“人人自为战”,没有一点儿各自单独作战的意思,而是说,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生存而尽力作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秋七月,(袁)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
夜郎是怎么自大的
夜郎自大是最难听的贬义成语之一,因为这个成语,夜郎国为人熟知,但一点儿光彩也没有。可是,我们看看历史,就觉得夜郎自大并不是简单的自高自大,而是情有可原。
我们是通过《史记·西南夷列传》才知道曾经有个夜郎国的。
其实汉王朝及汉之前的王朝也并不知道有个夜郎。是汉武帝想要通过西南地区寻求到一条通向身毒(印度)的通道,才知道有一个夜郎。
汉武帝的使者是先到滇国的,一到滇国,滇王就问汉使者:“‘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
滇王与夜郎侯的事,在《史记》中也不是著名篇章,以后也并不大为人注意。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才有了“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这才有了成语夜郎自大,成语夜郎自大就是从这儿来的。从此,夜郎背上了坏名声。
我觉得夜郎委屈有下面几点:
一、“汉孰与我大”是滇王说的,并不是夜郎君说的。《史记》只说了“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说,夜郎王只是说出了与滇王类似的话,但到底是不是说了“汉孰与我大”,并不清楚。
二、再说了,即使是夜郎王说的也是“汉孰与我大”,这也算不上是“自大”。“汉孰与我大”只是问一下,打听打听,并没有说:我比汉朝大或者我与汉朝一样大。
三、只许你汉朝自大,人家问一下就不行了,就得受贬斥,若这话是汉使者说的,就不会遭到非议,其实这是汉朝自大。
四、不知道汉朝有多大,原因是“道不通故”,是条件所限,并不是滇王、夜郎王自己有妄自尊大的缺点。互相不了解,其实,不光是滇王、夜郎国君对汉不了解,汉也同样对滇、夜郎不了解。怨不得人家。
五、《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就夜郎王眼光所及,与周围比较,夜郎、滇也确实是大。
成语还是成语,原来怎么用还怎么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贬低夜郎。
有意思的是,20世纪末,竟然出现了“抢夜郎”的闹剧。夜郎国的疆域、中心区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学者们分歧最大、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目前,贵州省内就有安顺、桐梓、六枝、望谟、惠水、长顺和三都等地,认为古夜郎的中心在今天自己的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的宣威,广西和湖南也认为在自己的区域之内。各方都能引经据典,甚至找出学术论文。有的县甚至都想改名为“夜郎县”。夜郎又成了“香饽饽”。
据记载,夜郎国灭于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时(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斩杀了夜郎末代国王,平定了叛乱。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夜郎国存在了约三百多年。以后,晋朝曾在贵州设置过夜郎郡。唐初在今贵州石阡一带曾设置过夜郎县。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带又设置过夜郎县。宋代也短时间在湖南新晃设置过夜郎县,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叫夜郎的县名。但后来的这些夜郎郡、夜郎县与原来的夜郎是不是同一地,至今也弄不清楚。
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 櫊樈呛捍郧暗乃袢烁萜湎蛭髂贤ǖ帜显焦家胤ń窆阒荩┑募窃兀级┪笾莸谋迸探湍吓探6嗍巳衔估晒牡赜颍饕诮窆笾莸奈鞑浚赡芑拱ㄔ颇隙薄⑺拇喜考肮阄魑鞅辈康囊恍┑厍T诳脊欧⒕蛭刺峁┏隹煽恐ぞ萸埃庋恼郾厝换菇绦氯ァ
想梅止渴
看到这个标题,您一定说,错了,是“望梅止渴”不是“想梅止渴”。您说得对,我这样写主要是想说,“望梅止渴”等于“想梅止渴”——虽然并没有“想梅止渴”这个成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