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源于《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行军路上找不到水,渴得要命。聪明的曹操想出一招,说:前面有个大梅子林,梅子非常大,又甜又酸又解渴。士兵们一听,嘴里出了口水,于是不觉得渴了。
曹操说的梅林根本不存在,曹操是利用了条件反射,让士兵想到梅子“口皆出水”,达到暂解渴的目的。
“望”最常见的意思是:往远看,别的意思很少用。于是,有人以为,“望梅止渴”的“望”就是远望,这就错了,这里的“望”其实是想。曹操所说的梅子根本不存在,是他想出来的,是想梅止渴。
“望”当“想”讲的例子,还有许多:
望文生义,就是并不理解,靠想象推测;望而生畏,是一想就害怕,用不着看到;望而却步,是一想到某件事就害怕不敢前进了;得陇望蜀,是得到了陇地又想得到蜀地;望穿秋水,是期盼得眼睛都坏了,并不一定是真的用眼睛看;望风而逃,是听到一点儿信息就跑了,也是想出来的;望其项背,是希望达到别人的程度;望子成龙,是盼望孩子成才。
现代汉语中不少词中的“望”也是这个意思,如盼望、期望、愿望。
还有一个“望”最要当心,那就是“望洋兴叹”的“望”,这个“望”不是远看,也不是想、盼。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若”是海神的名。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是抬起来头对海神说话。“望洋”并不是朝着海洋看。“望洋”是个单纯词,这种词不能拆开来用,只能是“望洋”,不能说“望着洋”、“望海洋”。
“望闻问切”的“望”也容易出问题。这个“望”是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医生望诊时,多数是面对面的,不会后退几步离你远远地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就是望诊,两个人在朝堂上,已经很近了,这个“望”不是远看的意思。
“三顾茅庐”当释“三问茅庐”
“三顾茅庐”又作“三顾草庐”,是最常用的成语。多数人认为“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看望诸葛亮,这里的“顾”就是“看望”。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是并没有解释到位,并不是恰当的解释。“三顾茅庐”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三问茅庐”,而不是“三拜茅庐”、“三看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于诸葛亮自己写的著名的《出师表》,原文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咨”就是问、询问,“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我当时的局势。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确切地说是看望了诸葛亮,但是,看望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向诸葛亮咨询。“问”才是刘备的主要目的。将“三顾茅庐”解释为三次到茅庐询问,才是恰当的。这样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顾”与后面的“咨”正好形成了呼应,表述才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顾”最常用的义项的确就是“看望”,但是,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义项,就是“问”。
释“顾”为“问”,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举出不少例子的。《国语·晋语八》:“訾柘死,范宣子谓献子曰:‘昔者吾有訾柘也,吾朝夕顾焉。’”范宣子说的意思是,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咨询了。而绝不是说,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看望了。杜甫写诸葛亮祠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可以说是对“三顾茅庐”最好的解说。“顾”的宾语是“计”,这“三顾频烦天下计”,怎么也不可以解释为“三拜频烦天下计”,只能说是“三问频烦天下计”。现在常用的“顾问”是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顾”就是“问”,“问”就是“顾”。当顾问的人,责任就是解答别人的咨询。
“期期艾艾”的故事
成语“期期艾艾”是形容人口吃的,并不常用。可是,它的出处却极有意思。
这“期期艾艾”,其实是两个时代不同的事。
先说“期期”。这事记载在《史记·张丞相列传》。西汉开国有一位名臣,名叫周昌。这个人帮助刘邦打过天下,立过大功,以刚直不阿闻名,但是有个毛病,就是说话不行,一到关键时就磕巴上了。这刘邦得了天下,坐了皇帝位,就有点洋洋得意,丢了当年战争年代的好作风,整天就知道寻欢作乐。这天,刘邦正跟宠爱的戚夫人在一块起腻,周昌心里极为不满,也不通报一声,推门就闯进去了。刘邦气不打一处来,就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你说,我是何如君主?”这周昌上来犟劲,脖子一梗,说:“陛下即桀纣之主也!”刘邦拿这人也没办法,只好笑笑拉倒。刘邦欲废太子另立戚夫人的独生子如意。周昌又大闹起来,刘邦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期期”是周昌着急时发出的声音,没有意义,后来,“期期”就成了口吃的意思。
“艾艾”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三国时灭蜀的大将邓艾,虽然率军打仗无人可比,但说话也不利索,别人问起他的名时,他就“艾艾艾”地“艾”个不停。司马昭看邓艾这样子,就拿他取笑开涮,“你说艾艾的,你的名里到底是几个艾?”邓艾虽然口讷,但脑子灵得很,一看这是拿自己开玩笑,就说:“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邓艾说的“凤兮凤兮”,是《论语·微子》里的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邓艾的意思是,接舆讲的“凤兮凤兮”虽然是两个“凤”但说的却是一个“凤”,我说的也是一个“艾”,你连《论语》都没读明白,啥也不懂。回答得干净利索。听的人全哈哈大笑。司马昭想拿人家生理缺陷开玩笑,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两个“难兄难弟”
现在,“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常用的意思是,彼此同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彼此共患难过的人。两个“难”全读nàn。其实,还有一个成语“难兄难弟”,“难”的读音是nán。
《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段话的意思是:东汉时,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都夸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论不休,就去问爷爷陈太丘。爷爷说:元方很好,好得做他的弟弟都很难了;季方也很好,好得做他的哥哥也很难了。“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后来,转化为成语“难兄难弟”,成语中的“难兄”即“难为兄”,“难弟”即“难为弟”。意思是:兄弟全都很好,难分高低。宋人许月卿《赠黄藻诗》中“难兄难弟夸京邑,莫负当年梦惠连”用的就是原意。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难兄难弟nànxiōngnàndì,又有难兄难弟nánxiōngnándì。现在常用的难兄难弟nànxiōngnàndì是由原来的那个演化而来的。由于音意不同了,一个成语分成了两个,要是从“岁数”上说,念nánxiōngnándì的是“兄”,nànxiōngnàndì的是“弟”。
“蛛丝马迹”之“马”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的解释全是说,“马迹”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