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38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关于老孙的姓名,在元代就已经有杂剧提到“齐天大圣”了,这时已经有了“齐天大圣”之名。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这猴子已经姓孙了,称为“孙行者”。原来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取其“狲”,去反犬旁,成为“孙”。“孙”作为姓,对猴子也是恰如其分了,这就更像是中国的了。到了明代中叶吴承恩给老孙起了正式的名——“孙悟空”。当然,这“悟空”只是法名,老孙从小没爹没娘,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没有乳名、学名、字号之类的东西。

  猪八戒可是纯粹的国货。传说,吴承恩的家乡江苏淮安有个二流子,名叫朱八,又懒又馋,又爱偷偷摸摸的。吴承恩觉得朱八这种人经过磨炼才能变成好人,世人应以朱八为戒,别学朱八。这才结合野猪精的故事,取名猪八戒。
  悟空、八戒的得名,说明了作家选用人名用意是极深的。

弼马温是什么官

  《西游记》里的美猴王老孙,一辈子就当过那么一回官,就是玉皇大帝在天上封给他的“弼马温”,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
  《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写到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天上见玉帝后,“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众臣叫谢恩,他也只朝上唱个大喏”。

  历朝历代都有管理马的官员,《智取威虎山》里,土匪许大马棒手下还有个司马副官胡彪。可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官制里,都没有“弼马温”这么个官职名称。“弼马温”听着就不像那么回事儿,不伦不类,让人弄不明白。
  台湾历史学家、掌故家苏同炳先生写过《“弼马温”释义》一文,文中说:
  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
  原来古代有这么一个传说,说的是母猴每月来的月经,若流到草料上让马吃了,就可以使马避开瘟疫。有些地方的拴马桩上常雕个石猴,也就是这个意思。
  “弼马温”不过是“避马瘟”的同音而已,只是换了两个文词戏弄猴王。孙猴子是公的,却干上了这个差事,这等于是不带脏字地骂人。玉帝让猴王当“弼马温”,这纯粹是拿老孙耍着玩。
  “猴”、“侯”同音。古代有个习俗,认为马和猴在一起,寓意“马上封侯”,讨升官晋爵的口彩,也常常将猴子与马画到一起。玉帝怎能不明白这个,可他偏不给老孙一个“侯”,随口就出来了“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愣给他一个“温”,这是成心的。

  美猴王没文化,当然也看不出玉帝老儿的伎俩,一开始还美滋滋的,“众臣叫谢恩”,他也跟着“朝上唱个大喏”,没有不同意见。但猴王从众人以后的态度上,渐渐悟出了真经,悟空一气之下回了家,给自己封了个“齐天大圣”。“齐天大圣”,这是与天齐高,跟玉帝平起平坐的意思。
  玉帝派托塔李天王、哪吒领兵###,可是,这些天兵天将全都败在老孙的金箍棒下,只得再请猴王到天上,正式封他“齐天大圣”。玉帝又怕悟空惹祸,便让他看管蟠桃园,但这也只有空名。最后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想拿猴子开涮却反被猴耍。
  张作霖时代,东北的二把手是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这人在皇姑屯事件中让日本人当场炸死。吴督军马贩子出身,后当骑兵,特别喜欢马,他还在寒冷的黑龙江养了许多从南方弄来的猴子。有人说,吴大帅也爱猴子。其实不是,他养猴子是为了避免马瘟,还是为了马。

赵翼的《论诗》对吗

  清代的赵翼是个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个诗人,他写有五首《论诗》,想通过这五首诗,阐释自己的文学创作态度。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这五首诗中,万口传诵的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论诗》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被称为“反对泥古的文学理论”。赵翼说的这些对不对呢?不对。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赵翼的说法,那可就麻烦了。
  首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就不是事实,李白、杜甫的诗篇,在赵翼的时代,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清代有许多赞美李白、杜甫诗作的人,就是到了现在,到了21世纪,李白仍然是李白,杜甫仍然是杜甫,他们二人在诗界的位置仍然不可动摇,仍然没有人可以取代。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在今天读来还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意味无穷。

  千年前的李白、杜甫是这样,李杜之前的《诗经》、《离骚》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削减了它们的光辉,它们依然在文学的天空闪耀着夺目光彩。
  世界并没有因为有了新一代而放弃李白、杜甫、荷马、莎士比亚与歌德,我们的孩子仍然是从他们这些人的作品开始接触文学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能说不是一个真理,但是这个真理只适用于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却不适用于文学。文学的历史不会因为后代有人才出而改写。“诗圣”李白独领风骚已经过千年了,赵翼说的“风骚”,就是到了今天,“风”还是《国风》之风,“骚”还是屈原的《离骚》,怎能说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呢?

  赵翼这么一个明白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赵翼原本的意思是,文学创作不可以机械地模拟前人,要敢于否定古人,敢于创新,但是他的话说过了头,走了极端。切不可依赵翼的《论诗》看诗,但要依赵翼的思想写诗。

谁偷了《龙沙剑传奇》(1)

  黑龙江的第一部戏曲作品,就是清嘉庆年间的《龙沙剑传奇》。
  《龙沙剑传奇》作者程煐,字瑞屏,安徽天长人。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程煐的表弟因与程家有隙,摘程煐诗句,控告程煐与父亲程树榴诽谤朝廷,结果,程树榴被杀,程煐死缓。程煐被囚17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遇赦,流放黑龙江,到了齐齐哈尔。当年冬天,饥寒交迫中的程煐只用了10天时间就写出剧本《龙沙剑传奇》。

  《龙沙剑传奇》是以鄱阳湖神仙道化为题材的南戏,是最早描写鄱阳湖神话故事的剧本。全剧共30出,取材于民间流传的许旌阳除妖及湘媪、李鹬三个神话,体现的是“除妖”、“救世”、“安民”的思想,寄托了作者的民族之愤。《龙沙剑传奇》以其严谨而巧妙的结构、丰富而奇特的情节、悲怆沉郁的思想情感、朴素而充满诗意的文采,被称为古代传奇的收尾之作。

  《龙沙剑传奇》写成后,未得出版机会,仅有若干手抄本在少数人中流传。
  程煐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与流寓齐齐哈尔的学者西清、诗人刘凤诰交往甚密。
  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程煐卒于齐齐哈尔。程煐预感生命将息时,将《龙沙剑传奇》书稿及其他诗文稿托付好友刘凤诰,请他转给堂弟程虞卿。
  程虞卿诗名丝毫不逊于堂兄程煐。《天长文史》第四辑说他“十六即能诗,好李贺聆语,旋作旋毁无存稿。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谒铁保于都门,因得交一时名公巨卿及海内知名之士”。所编著达十余种,有诗集《水西闲馆诗二十卷》。
  程煐后事安顿好后,刘凤诰准备寄出书稿,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刘凤诰多方寻觅,毫无下落。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七月,刘凤诰遇赦,到北京把书稿丢失的事告诉程虞卿,程虞卿顿足痛呼,却无可奈何。
  巧的是,程虞卿第二年到北京参加会试,旧友笪立枢(字绳斋)来访。他乡遇故知,二人感叹人生、唏嘘世态之后,笪绳斋拿出一沓书稿,程虞卿一看,如遭电击,这正是程煐的手稿《龙沙剑传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