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39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笪绳斋说,手稿是一个官员偷走的,后来这人改任新疆,将此书稿呈献给叶尔羌办事大臣铁保。笪绳斋是铁保幕僚,读后知是程煐遗稿,就乞求铁保留给自己,日后返还程家。铁保爱好文学,且喜欢搜集文献,得书稿后自然爱不释手,但铁保又以爱惜人才、公正不阿闻名,当即答应了笪绳斋。
  《龙沙剑传奇》戏剧性地回来了,但它并没有从此面世。1932年编定的《黑龙江志稿》中程煐条下记的是“又有《龙沙剑传奇》,今佚”字样。

  20世纪70年代,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清理古籍时发现了一部《龙沙剑传奇》的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抄本。这个抄本显然不是程虞卿手中的那个本子,程虞卿手中的那个本子到底是什么样子,至今不得而知。
  到这里也许你不禁要问,是谁偷了《龙沙剑传奇》手稿?笪绳斋不肯说,也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但我们还是可以“侦破”此案的。
  这个窃书者,一是能够接触手稿;二是冲着手稿的价值,而不是像孔乙己那样换酒喝;三是具备偷的“素质”。当年接触手稿的人并不多,就是与程煐来往的那几个人。西清、刘凤诰等流寓文人,极重气节,决不肯干这种事。这个人只能在嘉庆十七至十八年(1812—1813),从齐齐哈尔调到新疆的人中找。
  查来找去,最可疑的就是曾任黑龙江将军的斌静。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二月,三姓副都统斌静与齐齐哈尔副都统额勒珲对调,来到齐齐哈尔,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五月,黑龙江将军观明调走,齐齐哈尔副都统斌静升任黑龙江将军。十七年(公元1812年)五月,因办案不力调京城候查,不久被革职,发往伊犁。二十二年后,任叶尔羌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
  这个斌静正是程煐去世那年离开齐齐哈尔的,后来他到了新疆,铁保能够与其接触。斌静到新疆时,是戴罪之身,估计是投铁保所好以书稿行贿。
  斌静是个附庸风雅的主,当时也经常与程煐、西清、刘凤诰接触。斌静曾向嘉庆帝上一道《钦颁御制南苑大阅诗墨刻谢折》,本意是讨好皇上,可是嘉庆一看便说:“此刘凤诰笔也。”自己不行请“枪手”,结果碰一鼻子灰,差点没得个欺君之罪。
  斌静这人生活腐化,《黑龙江外纪》说,他的宅内有花木、假山和园囿,而且还饲养过丹顶鹤。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新疆南路的张格尔叛乱,就与斌静的荒淫贪暴有关。《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四说:“嘉庆末,参赞大臣斌静尤淫虐……至是张格尔因众怨纠安集延、布鲁特寇边。”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清廷因斌静对家人犯罪失察并“年老昏聩,行止乖方”,被发送回黑龙江。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查清他在新疆的犯罪事实,交宗人府圈禁。

  说斌静偷了《龙沙剑传奇》手稿应当不是冤枉。当然,亲自动手的不一定是他。

《冷泾游草》何处可找

  应该有一部流人著作《冷泾游草》,是写于齐齐哈尔的。可叹的是,现在并没有人提到这本书,这本《冷泾游草》到哪里去了?
  《冷泾游草》作者是江苏金匮(今江苏锡山)人陈宝莹。陈宝莹字琇民,亦署啸溟。这陈啸溟是个天才学子。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同治、光绪年间。陈啸溟可称是清代最懂得爱情的人,在爱情问题上,是个伟丈夫。
  陈啸溟出身大家,官至翰林院编修,却厌倦官场,喜欢旅游。
  光绪末年,陈啸溟到广州游玩。租了家民房住下,竟和房东的女儿相恋,带这女子到别处同丨居丨。房东告到知县,官府将二人拿问。那女的说,爱慕陈啸溟才貌,情愿跟随做妾。啸溟说,相爱是实,怎么处置都行,就是不能交她父亲领回。
  南海知县姚绍书爱惜陈啸溟才学,示意大事化小。啸溟道:“算我拐带妇女,也不过是四千里充军,关外山川辽阔,我早就很愿意去走一趟,只苦没有机会,快奏,快解,成全我的游兴。但这女孩子嫁我定了。”并请求“妻同配”。知县无奈只得照律将他发配黑龙江,那女子同配黑龙江。时在日俄战争之后。
  人人以为,陈啸溟所爱之女,定是沉鱼落雁。有人见过这个女孩子,矮,肥,撅嘴,小眼,头发稀疏,只是皮肤还好。爱有无穷解,这就是情之所至吧。
  出关以后,陈啸溟沿途写作,署名“辽天一鹤”。作为流人,他眼中的关东,别是一番美景。陈啸溟与女孩一路走到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难得文人才子,齐齐哈尔的黑龙江将军见陈啸溟是翰林出身,便邀他帮办文案。程德全任黑龙江将军后,要奏保陈啸溟回京复官,但这个倔强的陈啸溟却说什么也不肯。黑龙江改为行省后,巡抚程德全要举荐他做知府,陈啸溟又是辞谢。出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赵尔巽与陈啸溟是同年故旧,徐世昌请将陈啸溟调到奉天(沈阳),奏请回京供职。陈啸溟这才答应。

  不到两年,陈啸溟因糖尿病并发症,中年而逝。这个犟书生,只留下一方破砚,几箱残书,连办后事的钱都没有了。
  陈啸溟的学生邹平(字泰阶),东挪西借,算是安排了陈啸溟的后事,又安置了那个广东胖妞。
  后来,邹泰阶筹资,将陈啸溟的文稿刊印成集,一叫做《还珠集》,是在广东时做的,一叫做《冷泾游草》,是在齐齐哈尔写成的,据说都是悲歌慷慨,凄恻缠绵,使人不忍卒读。徐世昌还撰了一篇序文,说啸溟有用世之才,有传世文章,却玩世不恭,与世相违,终于郁郁而终,深致悼惜之意。
  陈啸溟的这些故事记载在《新编古春风楼琐记》中。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作者高拜石,1901年生,1969年卒。高拜石早年毕业于北京平民大学文科,后进入新闻界,历任《新生晚报》、《民国日报》、《寰宇新闻》和《中央日报》编辑及主笔,台湾省新闻处主任秘书等职。高拜石早年浪迹南北,与名人高官交际甚多,故长于近代史料、熟谙人物掌故。高拜石的记载并不是小说家言,故事中的徐世昌、程德全、姚绍书等人事迹也有史籍可对,陈啸溟、《冷泾游草》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从“游草”二字看,应该是接近游记的笔记,记叙的当是齐齐哈尔地区河川、风物;“泾”有河沟的意思,“冷泾”莫不是嫩水,或其河汊?从陈啸溟的人生态度看,这部书中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必定与其他流人感受不同;以陈啸溟性情为人看,定然精彩异常,别是一番滋味。
  可惜,没有找到《冷泾游草》这部好书。如果这本书能露出庐山真面目,也是齐齐哈尔的一件幸事。

并无冯婉贞其人(1)

  因为中学课本曾经有过一篇《冯婉贞》,电视剧《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冯婉贞的形象,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冯婉贞这个抵抗英法联军侵略者的女英雄。
  可是,笔者看了《冯婉贞》后不禁生疑: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清朝大军节节败退,“京洛骚然”,咸丰皇帝都吓得逃到了热河,圆明园被毁,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主权。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谢庄,一个小小的冯婉贞,竟然能够以刀剑击败长于火器的敌军,“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使谢庄保全,这确实令人振奋,但是总感觉有些不实际。

  二、谢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不是战略要地,二不是掠夺目标,人数并不多的英法联军为什么非要攻打这么一个小村子?
  三、《冯婉贞》说,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可是,地处京郊,仅仅“距圆明园十里”,“村十里皆平原”的谢庄,却全是猎户,这一带有那么多猎物可打吗?
  其实,冯婉贞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中学语文课本提示说:“本文记叙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人民反英斗争的故事。”将作者署名徐珂。不但把《冯婉贞》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也将作者陆士谔误为徐珂。
  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了兴趣,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既没有找到关于冯婉贞的史料记载,在圆明园附近也没有找到一个叫谢庄的村庄。
  其实,《冯婉贞》是一篇短篇武侠小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