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40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冯婉贞一出场就是个年轻、美貌女子,然后是写其勇武,多智,这是典型的女侠形象。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一样,作者将虚构的人物故事放置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历史背景,《冯婉贞》体现的是中国武侠式的理想主义。
  《冯婉贞》最早刊于1915年3月19日《申报》的《自由谈》栏目,作者是陆士谔。陆士谔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是清末民初最多产的小说作家。
  陆士谔名守先,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生于青浦(今属上海市)。青年时学医,后来成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1905年27岁的陆士谔到上海行医,第二年出版了《精禽填海记》,此后他一边行医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写作小说。1910年创作了《新上海》与《新中国》。《新上海》将清末上海十里洋场种种光怪陆离的“嫖、赌、骗”丑恶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而《新中国》是陆士谔32岁时写下的,这部小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也可以说是科幻小说。书中写道:“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有趣的是为造地铁(电车隧道),还发生不同意见的争执,有说造在地下,有说要造高架。争论到最后,说是造高架行驶噪声太大,且高架铁竖柱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真是奇妙无比。

  陆士谔更著名的是武侠小说。他先后出版过《八大剑侠》、《三剑客》、《红侠》、《黑侠》、《白侠》、《北派剑侠全书》、《南派剑侠全书》、《雍正游侠传》、《新三国侠义传》等多种武侠小说。陆士谔卒于1944年3月,终年66岁。
  短篇武侠小说《冯婉贞》在上海《申报》上刊出时,徐珂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正筹备《清稗类钞》一书,就将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当时武侠小说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流传开,徐珂就把它选入“战事类”中。徐珂对原文做了少许修改,并将标题改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中学课本的《冯婉贞》已与陆士谔写的有所不同。
  陆士谔的《冯婉贞》后面有一节:“陆士谔曰:救亡之道,舍武力又有奚策?谢庄一区区小村落,婉贞一纤纤弱女子,投袂奋起,而抗欧洲两大雄狮,竟得无恙,矧什百于谢庄,什百于婉贞乎?呜乎!可以兴矣!”(引自《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学课本及其他许多选本都将这段关键的议论删除。正是通过这段议论,作者充满激情地呼吁中国人民起来以武力反抗外强侵略,主张以强抗争,也指出了中国当时蒙受屈辱的症结。

  与后来的“大侠”金庸不同,陆士谔自幼就非常喜爱武术,是个真正的习武之人,《冯婉贞》也体现了他的武术情结。
  著名掌故作家郑逸梅在《掌故小札》中记:“刘季平夫人陆灵素,为清浦名医陆士谔之女弟,爽朗有丈夫气。”
  中国民主革命家、“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因反清被捕,困死狱中。陆士谔的妹夫刘季平挺身而出葬邹容烈士于华泾,因此被世人称“义士刘三”,名闻海内。陆士谔的妹妹陆灵素更是“爽朗有丈夫气”,一副女侠气概。从“冯婉贞”这个女英雄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陆士谔妹妹陆灵素的影子。
  《冯婉贞》一文面世后,人们争相阅读,激发出爱国热情。人们希望这个人是真的,不愿意说她是个艺术形象。
  不得不说的是,《冯婉贞》一文还是中国“武术”的“诞生地”。
  《冯婉贞》中有“冯有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

  很早就有“武术”一词。《文选》中南朝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诗》就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但是,这里的“武术”意思是军事,并不是现在的武术,古代称武术叫武艺,一直到《冯婉贞》,武术才是现在的意思,从此,武术的意思才固定下来。

“流沙坠简”是什么

  王国维是二十世纪前期最有学问又最具创见的中国学者,除了甲骨文外还在流沙坠简、敦煌学、魏石经、金文、蒙古史、元史、戏曲史等广阔领域作出过开天辟地般的贡献。
  ——余秋雨《问卜中华》
  “流沙坠简”是什么?从上面文意看,应该是一个研究领域,与“敦煌学、魏石经、金文、蒙古史、元史、戏曲史”并列。
  敦煌学、魏石经、金文、蒙古史、元史、戏曲史,确实都是学术领域,但“流沙坠简”不是。
  《辞海》“流沙坠简”条:“书名。近人罗振玉、王国维撰。三册。1914年出版,1934年校正重印……”《流沙坠简》,根据法国汉学家沙畹著作中的照片收录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中国敦煌等地盗掘的简牍及少量纸片、帛书等,共计588枚(件)。该书分作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是罗振玉撰写的,第二部分为王国维所撰。

  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处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说,1914年“2月24日(正月三十日),指撰《流沙坠简序》”。“2月,先生与罗振玉自沙田宛书1991片中,选取588片,编撰为《流沙坠简》三卷,考释三卷。”
  “流沙坠简”的“流沙”指发现古简的罗布泊、敦煌、居延海等地,“坠简”的“坠”有遗失、散落的意思,这是很形象的语言。
  如此看来,“流沙坠简”是书名,不可以与“敦煌学、魏石经、金文、蒙古史、元史、戏曲史”并列在一起,还应该加上书名号才对。
  造成这样的错误,可能是作者并不知道“流沙坠简”为一本书的名字。

战国楚汉中在哪里(1)

  《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史记·秦本纪》、《史记·韩世家》、《史记·张仪列传》、《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战国策》、马王堆汉墓《战国纵横家书》也记载了秦取楚汉中这件事,这次秦取楚汉中的丹阳之战,在战国时代是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对于这个“汉中”,多数注释认为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汉中盆地,或说是现在的陕西省南部,也有的人认为汉中是古今同名同地,干脆不加注释。如林剑鸣《秦史稿》第十章说:“汉中,在汉水上游,面积六百方里,楚国原在这里设郡,归秦后,重建汉中郡。这样,就使秦国本土与巴蜀连成一片,不仅消除了楚国从南方来的威胁,而且使巴蜀丰富的物质资源畅通无阻地运向关中……”

  笔者以为,战国时代的汉中,并不是今天的陕西汉中,战国汉中的位置应该是现在湖北西北部郧阳地区、陕西西南部安康地区,与今天的汉中完全无涉。战国时代的汉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秦楚两个大国的接触点,是政治军事的斗争焦点;汉中还是楚人的发祥地。确定战国时代楚国汉中的正确位置对于战国史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汉中本是楚地,这一点各书认识是一致的,是没有疑义的。可是,现在的汉中地区,却从来没有属过楚,它一直是秦的势力范围。楚国最强大时,曾经攻取了其西北的许多小国,但是势力并没有达到汉水上游,即现在的汉中。楚曾筑方城以为西北部边防,方城的位置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大致是沿伏牛山西行而南下的围绕南阳盆地的一个半环状的长城。秦楚两个大国之间本来有一个庸国作为缓冲,庸国的位置一般认为是在现在的湖北竹山一带。《左传》载,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湖北西北的竹山一带,成为两个大国直接交锋的地区。在湖北竹溪发现一段楚长城遗址,长城东起竹溪平安至陕西旬阳,绵延70多公里,其走向大致与现在湖北、陕西两省省界相合。楚国的西北界就应该是在这里。楚的力量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汉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