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门:一个煤老板的前生今世》
第48节

作者: 天下归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2-6 16:27:00

  各路神位都供奉到后,丁三爷念起咒语,脚下踩起了八卦,走八卦的同时,又随手将羊角卦扔下,连扔了三卦。这三卦不管什么卦都行,只要全出即可。每卦全出了,即意为诸神请,若没有,则证明神没有到位。丁三爷的三卦自然是全出,该请的神一个不拉,全都到位。
  一但请上了神,就得及时的安上,要不他就会走掉,走掉后要请上来就会有一些难度。另外,神不是只安一次就行了,相隔几年就要重请一次。安神的目的主要是为得到诸神的帮助,使家里能够避祸纳福,永享平安,对于家道不顺者来说,安神尤其马虎不得。
  丁三爷将爷爷的牌位及天上人间诸神都安顿妥当后,便连夜赶回了后窑子,童恢又用几个小时做善后工作。所有工作都完成时,已经凌晨四点多钟,抬眼望去,童小兵家里屋柜子上方已经挂了长长一排木制的牌子和纸条。最后,童恢找来针线,缝了一条红布的帐子。然后在放牌位的柜子上方拉了一根铁线,将红布挂在铁线上面,桌子上的所有牌位全都被遮了起来。
  安顿好家仙家神的牌位后,童恢对童小兵说:“过几天就是七月了,到时候多准备些供品,再上坟地好好祭奠一下。”
  对于童家来说,今年的七月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七月十五是童仓元的复山日。七月十五之前,童小兵们要给爷爷做复山前的最后一次祭祀;七月十五当天,爷爷的复山仪式要在他的坟地正式举行;七月十五过后,因偷葬而无法在阴界落户的爷爷就将告别流浪的日子,正式在下边安家落户,等待轮回转生。

日期:2009-12-7 9:36:00

  第二十三章 鬼村
  农历七月转眼便到了。
  七月上旬是传统的祭祖日子,大同民间最重要的传统祭祖活动一年有三次,即清明、七月上旬和十月初一,三次活动的内容各不相似,目的也各有不同。其中清明节和七月上旬某一天的祭祖俗称上坟,是家人带着供品结伙到坟地祭祀,祭祀的时间一定要在上午。十月初一则是人们公认的鬼节,祭祀的地点在生者住处的路口,祭祀的时间在夜晚,祭祀的内容主要是为家里逝去的先人送钱送衣。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四月四或五日,本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却演变成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古时清明期间还有一个上巳日,最早的上巳日又称三月三,是一个春游踏青的节日,由于两节在农历历法里极为接近,渐渐地便和二为一,以清明取代了上巳。后来,因为春秋时晋国的一个故事,清明期间又多出了一个寒食节。《左传》载,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晋文公重赏大臣,却忘记了在他最为饥寒交迫时偷偷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热给他吃的忠臣介子推,致使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中,远离了晋文公。后来晋文公良心发现,亲引绵山介子推出山回朝,然介子推推却始终不出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防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拒不出山,令重耳懊悔不已。为此,重耳下令全国禁火三日,臣民均不得吃熟食,此即为“寒食”的来历。因清明与寒食两节一前一后紧紧相随,于是这两个节日也合二为一。三节合一的清明要踏青春游,还要禁烟火,吃冷食,但更重要的是要祭奠亲人。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主要由逝者家里的男性成员参加,这天上午,逝者家里的男性亲属虽然也要带上纸钱供品到坟上祭奠,但祭奠的程序似乎不是很重要,修坟添土是这一天上坟者更为看重的事情。

  十月初一俗称鬼节,但主要的活动都在生者的住地举行,活动的点就在所在地的十字路口。旧日人们迷信者居多,认为逝者死后即到了阴界,在那里仍然要穿衣吃饭花钱享受,因此才会一年几次为逝者烧纸送钱。十月初一这天,除了为逝者烧纸钱之外,还要用各种颜色的彩纸扎寒衣送寒衣,因为这时冬季到了,阳间的人棉衣上身,鬼魂当然不能在阴界受冻。十月初一的鬼节在之前的数日就得准备,有先人去世的人家早早就要准备好金银纸钱,扎好长长短短的寒衣。纸钱和寒衣做好后,要像邮寄邮件一样装在信封一样的包纸中,纸包外写上死者与烧纸者的姓名,这个过程俗称“填包”。到夜晚来临,各家要用面箩将包端上,到就近的十字路口烧掉,让已故亲人的鬼魂前来取走。那些亲人刚去世的或夭伤儿女的母亲们还要在烧纸后坐在那儿放长声调,像唱一般念念有词的哭上一番。因为这天晚上烧纸人多,点点火苗让村口显得过于阴森,胆小的女人们是不敢烧纸的,时候就得由男人们去烧。大人出去烧纸时,孩子们一般不允许跟去,因为孩子年幼,怕把鬼魂招引回来。大人们烧完纸后,在进屋前将身上拍打几下,这样做是防止野鬼沾在身上,给家里带回晦气。另外,十月一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必须吃炒大豆,是为咬鬼。大豆一般在头天晚上就已经炒好,没有大豆时,黄豆或豌豆也可替代。到十月一的早晨,孩子们还未起床,女人们便将炒好的豆子分给孩子们在被窝筒吃。这天一白天孩们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豆子,还要比赛“剥小子”——用手剥去大豆皮,剥后看到去皮的大豆露出小尖似的胚芽,就说是个小子,若大豆没有这样的小尖儿,则就是个女子,拿剥出最多小子的孩子,被视为比赛的赢家。

  与清明及十月初一相比,七月的祭祀活动更为独特,首先在时间上就要宽泛得多:它不局限于某一天里,七月上旬的每一天都可以去做,只是七月十五这天最具代表性。对于先人逝去多年的人家来说,七月上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次踏青活动,一般乡人多携家带口,带上供品步行前去坟地,在外经商或进城为官的官宦之家则多乘轿车马车浩浩荡荡开进祖坟,一展家族荣耀。讲排场的大户人家有时还会把锅碗盘盏等带到坟地,在坟地埋火造饭,与逝去的先人同食。铜火锅是雁城的一大特产,据说昔日雁北地区铜火锅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带到坟地去做热菜热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