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29节作者:
吴光磊 这个世界打着无数层的粉底,已被伪装得如此“真实”而“美艳”,我们不是被别人,却都被自己骗得如此之深。而现代社会,这个高速的、完全自动化的机器,更加加剧了这种蒙蔽。它提供海量的信息,建立种种无比精致的沉溺,层层遮掩,它像一个时尚光鲜的媚眼儿把你席卷入浅薄贫瘠的物欲追逐,以致停不下脚步,思考真正的方向与你心灵的归属。直到生活,直到“锐利”的生活,戳穿伪饰,撕毁一切虚假的契约,一如既往展现它“善变”的本质。彼时,那些掩耳盗铃般依靠种种虚妄建立的“幸福”才会原形毕露,被逐出它们一直隐藏的地方,逐出它们矫饰的“伊甸园”,赤裸裸地,成为痛苦的魅影。
“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高者必堕。”
——而你真正的幸福本不依靠这些,你真正的永恒属性的幸福不在这里!
当然,观注无常的事实,只是为了让你警醒、洞见这一切外在所依的不可靠性,而发起出离虚妄,寻求解脱,追寻生命实相与永恒幸福的道心。它只是指出事实,而不是让你变得消极逃避或者增加恐惧。相反,它对于你放下种种执著,解开系缚,从而更好地生活、更清楚透脱地认识生命、事物本质的积极意义是绝对超乎你意料的。
而另一方面,问题的核心是——我们之所以惧怕死亡,之所以有种种担心、焦虑,也正是因为我们尚且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内在、我们的灵魂里总在问!
是的,当我们抽离了所有那些组合我们身份的元素:姓名、职务、履历、种种诸如父子、亲戚、员工等等的社会关系;抽离了所有那些支撑我们的基础:家人、朋友、工作、房子、信用卡……;抽离了这所有之后我们到底是谁?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逃避那个疑问,我们之所以总是以繁杂的事情和琐碎无聊的心绪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这种虚假自欺的“充实感”遮掩心灵的虚弱与惰性,都是为了逃避,为了分开注意力,以使自己不去独自面对那个赤裸的、被剥去种种虚拟身份的——“空无”的陌生人。
——这不过是自我狡猾地把戏,也说明它先天就存在着被揭露的恐惧。
“生命无常”、“人身难得”、“因果不虚”、“轮回是苦”、“正法难闻”、“解脱殊胜”。裳儿,还记得老泡师父让你仔细思维的这些命题吗,他每一个都给你详细地罗列了那么多论述的分支。是的,所有这些前行的教法,都是为了觉悟而必须认真闻、思、修持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你生起探究、觉悟生命本性,解决生死大事的愿心、信心与决心。因为觉悟——从亘古的大幻梦中醒来、从而认证你真正的生命,达成你极致的生命体验、极致的喜乐、爱与永生永福,本是你今生来的目的,是每一个人宿命的追寻。
生生世世我们已经错过,生生世世我们历尽劫难,又一次次地被重新带到这里——做出选择!
日期:2009-12-21 10:12:56
爬出门口,又转到侧面,先仔细端详了一下这小石屋。房子虽小却颇为秀雅,完全以天然石头堆砌而成,上面是竹、木、茅草合为的屋顶。但是,吃惊的是,从墙壁表面的残损及“包浆”来看,这房子怎么也得有二三百年了。由于年代久远,空气又常年潮湿,那些石头颜色油润,深沉而内敛。可却绝不单调,淡黄、橙黄、赭红、青、幽蓝……裸露出斑驳又斑斓的质感,再加上随意蔓延其上的苔藓,简直像极了旅法画家赵无极那种用油彩晕染出来的国画意境。真的,合在一起,如同画境,让你觉得那么谐和完美。单拿出一块儿来品,你又会感叹大自然的妙趣天成。
更让我吃惊的是,门框的青石上刻着一副对子:躬随陶翁开三径;默与迦叶共一心。
字体脱然不拘,而又骨力强健,每一笔都开合有度,深入骨髓。
陶翁一定是陶渊明,昔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句。而这鸡足山贵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相传是禅宗初祖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下生的地方。看来,建房子的人真把这里当成桃花源了啊,并且还应该是个懂禅的古代文士,否则哪有这等雅兴与心声呢。
这让我更好奇了,一时竟忘了身上的痛处,加紧“蠕”行。
其实也只是两排竹子了,出得林来,明晃晃的阳光下,放眼望去,简直别开生面,令人叹服。却原来这中间竟是个小小的盆地,四周峰峦叠嶂,竹海屏隔,在外绕了两天的就是这么个所在。让我真的信了一片二十一世纪的凡俗之外,这个世界别有隐境。
对面,也就是东面,是一个山冈,松林密布,墨色沉沉。勃勃乎有黝黑石柱雄昂挺起,浑然五六米的样子,状若男根。
南面最低,清淅可见一片错落的岩壁,精彩的是岩白如乳,就那么连天连地地矗立,莹莹若瑞雪凝崖,令人赞叹,下面则参差写意,绿树成荫。长风过隙,树声似喊,不时有野鸟飞旋。
而北方是地势最高的一面,隐隐地能看到它堆崖插汉,坚壁凌霄的峰顶,下半截则渐次有竹海铺陈,一时风过倜傥,一时势若翱翔。两条小溪从不同的方向破林而出,汇合成一条小河,蜿蜒而下,向南面的乳岩流去。在盆地中央,小河S字形的回旋处,有着一个小小的院落,说是院落又不准确,因为它并没有围墙,代之以莫名的绿树。
这一下就令人有了希望,我顺着小径委身而下。
芳草萋萋,野花喧腾,三间黛瓦白墙的房子呈倒“凹”字型掩映在一片朴素的韵味里,就像我们一起去黄山时沿途领略的徽式民居。干净,纯洁,寓于这灵秀的山水之中,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儒雅之气。以四周雄浑的山脉为背景,无论从什么角度望去,无疑都是一幅隽永清新的水墨画。有一瞬间我恍然觉得自己曾经来过这里,曾经布衣草履,纶巾灰袍,曾经一袭青衫,一襟晚照……
日期:2009-12-22 13:38:24
到得跟前,我鼓着劲喊了一声:“请问有人么?”本来想喊救命啊,想来有点滑稽,就顺口问了一声。不过,其实喊救命也并不夸张,看着不远,爬下来却用了近两个小时,此时真的有点儿有气无力了,快虚脱的样子。疼痛没有任何减轻,裤子也磨烂了,膝盖磨破了皮。
奇怪的是竟没有人回答。虽然这明显也是古时建的房子,但门外的墙边却一拉溜儿放着一些农具和草筐竹篓之类的东西,显然有人居住。我只好爬去叩门,还是没人回应。就先倚门躺了下来,继续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这其实更像个四合院的院落,北面通体三间正房,东西各有一间厢房。只不过,与四合院式稍有不同的是,正房的门前有一个飞檐的门廊,这倒是有点云南大理的民居风貌,两个厢房也有回廊与此相连。
曲肱枕卧,看到门框上挂了两条宽大的竹板,上面刻着的两行字再次让我既惊又喜,竹书虽经做旧,但显是新打制的,与那房舍几百年天然的苍桑无可比拟。
噢,裳儿,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岔到这故事上来的,是周朴提到一位高人写的一个对子,正是门上的这幅——“拥半亩佩兰厚朴,坐一堂明月清风”。
说实话,东西虽是新的,这字迹却真是闲逸、散淡,不输《石门铭》、《石门颂》,而看似的平和中又别有一番圆满的气度,凭添了些许苍莽的古意。书法我虽不会,但没少在老泡那儿薰陶,知道字如其人,有些气质不是临摹所能得来的。所以才会惊喜,惊的是这里定有高人,喜的是某些地方又与我趣味相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