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52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1-26 09:38:28

  另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确认,黑暗中,也能感觉到他咄咄逼人的直视所传达的那份确证。
  “你要看出这一点。”他重申道:“正是虚妄心骨子里一种冥顽不灵的惰性,承载了‘自我’所要的、虚假的稳定性。也正是它天生的善变掩盖了‘自我’的虚妄性。我们就是在这种狼狈为奸的欺骗、迷惑、混乱中不停地变化,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刹那的生灭——死亡。”
  我惊讶于他的洞悉与深刻而详尽入微的解释,那凝重的夜被他肢解,如同洞穿夜色,透过古柏的间隙,斜洒在胸襟的这缕缕月光。

  我们出去走走吧,他提议。我到背包里摸索来时准备的大手电筒,他按住我说,不必。跟着他走出洞子。却原来印象中稀疏的星星在郊外清净的空气里是这般繁茂、俊朗而透亮,仿佛贴近了许多,周围黑沉沉庞大的山体虽然依旧影影绰绰的,脚下的路却愈加显得界限分明。
  “那为什么说‘明心’——瞥见能觉之心的境界,是仍旧停留在凡夫心基础之上呢?”我体会着此时的心境,感觉着它的无念与明性。
  老泡似乎知道我在想什么,他说:“虽然那也是无念而明晰的,却由于你新的执著而停滞,而封闭于内心。”
  “新的执著?封闭于内心?不是要朝向内心吗?”

  “所以它也才是入门初关嘛,能觉的‘能’正是你‘自我’附着的那个点,基本上,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
  “那岂不是应该叫‘我能觉’。”我插了一句。
  “在你断掉’自我’思想念头的食物之后,’自我’正是依据这个能见、能闻、能感觉的点而寄身,当你把这个也拔除,彻底认知了‘能’‘所’不仅本来就是一体的,而且是空性的,只是一片空无的明觉,自我便再也无处躲藏,这正是第二关重关——见性的境界。当然,这不是理论,而应该是又一层活脱脱的剥离,剥离此一层对内在、对那能觉本定的执著。”他这么讲解,让我感觉在听电子游戏的通关秘诀。

  黑夜中的山谷万籁俱寂,老泡不说话的时候,我的心就自动归于内在可以安住的那个“点”。感觉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仿佛不死的心、衡定的点。它如此孤耸,甚至可以完全独立出来,脱离开自己的身体,仿佛从空中以旁观的视角去观看着自己与这一切。
  如此,它对应的仿佛再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整个的无限。茫茫宇宙就像一个无限的一体,芸芸众生所有意识的“点”寓于其中,而他们具备觉性作用的这个“点”,对应的真正“身体”都应该是这个无限的“整体”。就这样,隐隐地,我感觉我明白了“法身”的道理,那不是一种灌输或者学习,而是直觉,这个排除了妄念干扰的、睁开的心灵之眼的直觉。尽管这关于法身的见地还不能完全地透出来,但对于自己却也是一个空前的革命,因为我再不会过份地执著这个肉体为自己的全部。隐隐地,我知道,我,不仅是我,整个的芸芸众生,在他们执著而拘闭的身体以外、冥冥之中,应该另有生命。

日期:2010-01-27 12:09:13

  老泡指了一下月亮,说:“看,今晚的月亮,虽然还没圆满,却亮得出奇。”他的姿势很专注,凝若古柏,有种摄人的美,有一瞬间我竟着迷于他的姿态,以致忘了越过他的手指,去看那晶莹的月轮。
  “通常,找到内在能觉之后,行者自然就会对之生起执着,他们抛开了外在,却又捡起了内在,因为那已经成为了一个心很容易休息、安定的地方,他们实在想好好保任。”
  “正是。”我安住其上回答说,而且此时我实在觉得它是涌生一切美好感受、智慧乃至福乐的源泉。我想老泡是能感知到我的想法的,因为他突然穿插进来的话,明显是针对我的这个想法:“不可沉迷,在这个修行的道路上,有很多风景美丽的中间站,你一执著便身陷其中,造成停滞。”看我不说话,他继续解说:“这种对内在意识的过份关注,以致于都会影响行者对外在的感知,甚至有抹杀、遮蔽一切外境的感觉,这正是所谓‘见山不是山’的阶段。”

  我想起他说的公案——青原惟信禅师,上堂法语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不禁问道:“亲见‘知识’,有个‘入处’,正是明心吧?”
  他说:“对,所以这一关又被叫做‘入处’,破参叫做‘得个入处’。这也正是六祖慧能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的境界。”
  “‘本来无一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实是想听听他如何解说。

  “由于着重在内在的体验,意识改变了它的向度,完全向内投射。这时的行者会感觉一切外在,不过是一片空无,或者可以说是了不可得的幻相,不起任何执著,又有什么尘埃可以沾染呢。”
  我的体会是因为太过专心,只专注在内在、内在无念独一的心上,以致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不在外在的这些事物上。另外,主观上也认同外在虚幻,为了保任内在而主动“观空”,屏蔽了外境,以致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六祖坛经》是我时常随身而带,翻了无数遍的书。虽然以我的境界必定有许多误读,我还是时时熏陶,以期有朝一日能够破解。所以如今听他演说起来份外亲切:“如果你对坛经了解,你会知道,慧能根器猛利,一入师门,便有此见,便在此‘入处’,他在回师父问话的时候已流露了此一见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他顿了一下,继续说:“而即便如此,仍被差遣破柴踏碓,做了近一年的苦工。当然,想必你现在也有感受,一旦入门,明了自心,这心中就好像有了内在老师一般,你自知该如何用功,所以也才叫‘亲见知识’。‘知识’这里指‘善知识’,就是老师的意思。慧能亦然,他必定专注在内心上,一边默默无闻地做着各种杂役,一边人所不知地用功。饶是这样,他写了那呈禀心地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仍未得到五祖认可。因为这实在也是真正开悟见性前的准备而已。”

  “初关仍是准备?”
  “当然了,不是说了嘛,它仍停留在凡夫心自我的根子,而亟待剥离。呵,对应在你最近看的唯识方面的书,就是还停留在‘阿赖耶识能见分’上。”他的一句话让我的那些过去感觉没用的知识一下就串了起来,鲜活地在心中融合。《坛经》的故事我早已烂熟于心,但还是想听听他又会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见解。就怂恿说:“还是接着讲《坛经》吧,那慧能何时才……”
  老泡看了我一眼,我一笑,他并没在意我心里的小花活,接着说:“直到慧能在授意下,当天夜里三更天来见五祖,五祖为他讲授《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节因缘一时同聚,在这偈语明确指示的激发下,慧能发觉‘住’在‘内在’也是一种执着,豁然贯通,又剥出一层来,说出了‘五个何期’的诤诤铁句。此时,五祖方才印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